前言

浪跡美國近三十年的此時,往往沈思於幽靜的夜晚:努力的融入美國社會文化,為何心仍悲悲慼慼,永遠揮不走的思鄉情,趕不去的寂寞心?許多定居美國的台灣人皆有「言語會通,心袂通」之痛。長時間在兩種截然不同文化間衝擊震盪,久而久之也發展出台美人的獨特文化。其中,「戀戀台灣情」還是屹立不移。在繁忙的工作之餘,犧牲假日、週末,貢獻勞力、精神、金錢,無怨無悔,數十年如一日,為的是保存「台美人」文化及價值觀。有人將之命名為「台美族」。也有人悲觀的感嘆:台美族已是「瀕臨絕種的族群」。

  基於「振興台美族及保留台美人的文化和價值觀」信念,加上許多讀者的鼓勵和催促,我就厚著臉皮將數年來刊登於「休士頓台灣鄉訊」月刊的文章選擇性的收集成冊。這些文章可分為兩大類:生活感性篇和醫藥保健篇。我儘量以詼諧易懂的筆調來表達我要說的事情。總希望在讀者緊張、鬱卒、苦悶的生活中注入少許輕鬆調劑,增添生活的動力。尤其在醫藥保健篇中,儘量以幽默來減輕讀者對病痛的「愁雲慘霧」的心情負擔。我絕非對生命疾苦,生死一線的嘻笑、不敬。現代醫學鼓勵以「大笑,正面思考」來應付,面對疾病,那將是一帖十分有效的藥劑。

  時常思考「生命的意義何在?」然而年紀越大,腦筋就越「秀逗」,縱然急白了滿頭黑髮,抓掉了三千煩惱絲仍「百思不解」。唯一能馬馬虎虎給自己一個交代就是留下一些「心靈遺產」。因此,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在台美族群,及國內的鄉親朋友們心中留下些微的共鳴,共同扶持「台美族」價值,連綿相傳,代代不斷。

  蒼茫世間路,縱然「風淘浪沙」;當年華已逝,回首向來處,事事物物皆化成數不盡的思緒,絲絲扣扣典藏於記憶的最深處,直到永遠、永遠……
----鄭金蘭 於Houston

Thursday, August 19, 2010

第廿一章 心痛

  每年的情人節,一顆顆赤紅蹦跳的心,到處飛揚傳送;在商人、詩人、情緒煽動下,似乎「溫馨滿人間」、「玫瑰花香飄飄處處聞」。殊不知,於不覺中,體內的神經細胞中了圈套,「黑白指揮」,使得荷爾蒙(Hormone)亂撞,導致大腦「走火入魔,亂了方寸」。自從人類文明智慧啟動至今,「心碎」、「心痛」、「狠心」、「沒良心」、「黑心肝」……;比比皆是。有幾人能於每年的「情人節」真正享有「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的年年羅蔓蒂克(Romantic),歲歲「白頭偕老」。可憐的「心臟」,自從於娘胎起就噗通、噗通的跳個不停,默默無語,無怨無尤,負責運輸氧分、養分到全身各角落,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方「含冤以終」。正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真正的「心痛」(Chest pain)嚴重時稱為心絞痛(Angina),由于負責輸入營養份入心臟的血管遭到阻塞,心臟無法得到充分血液供應量而產生痛覺,至缺氧到無可救藥時,心臟肌肉「罷工」停止跳動,此即俗稱的心臟病(Heart attack)。
  1998年底美國心臟學會發表令人欣慰的結果,由於科技進步及科學家們不斷的研究使得心臟病死亡率降低20%,但還是美國境內的「頭號殺手」,亦是全世界第一的死亡原因。引致心臟病原因很多,高血脂、超重、糖尿病、高血壓、現代社會壓力、女性停經後雌性素(Estrogen)缺乏,甚至細菌感染;繁不勝舉。其發病之前沒有很顯著的警報系統來引起病人注意,比較明顯的只有左胸輕微疼痛,及高血壓,故需依賴每個人對自己的生活做適當的調整,時常運動,也每年做健康檢查,以早發現潛伏的病因;診斷技術日新月異,如照心電圖(EKG);加壓下之心電圖(Stress echocardiography);心臟掃描(heart scan;測驗動脈血管鈣離子沈積情形);進而可做Angiogram(注射顯影藥物入動脈,可看出大小動脈阻塞的位置和嚴重性)。初期症狀的治療簡單也沒有痛苦折磨,畢竟「預防勝於治療」永遠是保持健康的金科玉律。
  若不幸心臟動脈已交通阻塞,無法疏導,小則以Angioplasty(嵌入小氣球,以撐開阻塞部位),開出血路;大則"Bypass"-躺在手術床上於無知覺狀態下任醫生以屠宰場的武器,鏗鏗鏘鏘,鋸開胸骨,扒開肋骨,開膛剖腹,抓鄰近血管接入適當位置「補鼎補雨傘」,縫縫補補,留下恐怖的刀痕,數不清的加護病房恢復步驟,及肉體上疼痛煎熬,病人身心的折磨是非親身經歷者所能體會的痛苦。
  然而,各位無免「心驚肉跳」,於1997年位於Belgium(歐洲一國家)的Saint-Pierre University醫院內,由Dr. Didier de Canniere主導的「不開心」手術,只在病人的胸腔留下三個約一吋長的傷口,一星期即可出院。若看過電影"Star Wars"中操作太空梭射擊,或善於玩電子遊戲(Video games)的青少年們必然躍躍欲試此「不開心」手術。它是利用三隻機器手臂,伸入肋骨間的小傷口,其中一隻機械手帶著顯微影像機負責傳送胸腔內部影像至主導醫師前的電腦螢幕,另兩隻機械手帶著不同的刀、剪、針、線等,與主治醫師雙手連線,醫師透過電腦螢幕的模擬實際影像(Virtual reality),親身操作,經電腦傳遞號令至機械雙臂,割、切、夾、縫、忙碌異常。20-30人的手術小組,猶如觀戰電子遊戲的頑童,聚精會神注視電腦螢幕精彩畫面,以應付突發變故。不到一小時,手術結束。病人不用服大量止痛藥,一星期內即「開開心心」「蹦蹦跳跳」的出院。
  此種人與機械合作的最新開心手術美國FDA尚未核准,大概很會玩電子遊戲的心臟外科醫生不多,需要年輕一輩的醫生多玩電子遊戲加強訓練,期待數年內美國禁內境內將會流行此「不開心」手術。
  在電子遊戲高手的年輕醫師未出爐之前,於1996年初,美國Massachuttes, Boston的St. Elizabeth's Medical Center由Dr. Jeffrey Isner領導的醫療小組,以基因療法(Gene therapy),讓病人體內自己做"Bypass"。他們將一種基因(Angiogenic gene)直接注射入病人血管阻塞部份的心臟肌肉內。此基因命令心臟細胞開始製造一種生長蛋白質-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此蛋白質即促成新的血管閃過(Bypass)阻塞的血管生長,增加血液的供應量。20個病人治療至今,血管繼續生長,心臟也跳得強些,血液供應量也逐漸增加。此新的血管生長的現象,醫學上稱為"Angiogenesis"。在德州大學醫學院心臟科的Drs. James T. Willerson, H. Vernon Anderson,及Oscar Rosaler於1998年五月加入此「基因療法」的臨床研究計畫。
  科技不斷的演進,增加人類壽命,改善人類生活品質;尤其是生物科技,很好玩,大家通通來學,從打電子遊戲開始,奠定基礎,訓練根基,將會「受益多多」!
註:
  在2005年初,這種以機械手做心臟手術,美國已用在數個病人身上。手術經過非常嚴密的事先準備工作,操作手術的醫師當然也是手、腦、心智能配合得天衣無縫的醫師。加上長期嚴格訓練的機械手操作技術,才能完成這種破天荒的手術方法,實在是病人的一大福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