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浪跡美國近三十年的此時,往往沈思於幽靜的夜晚:努力的融入美國社會文化,為何心仍悲悲慼慼,永遠揮不走的思鄉情,趕不去的寂寞心?許多定居美國的台灣人皆有「言語會通,心袂通」之痛。長時間在兩種截然不同文化間衝擊震盪,久而久之也發展出台美人的獨特文化。其中,「戀戀台灣情」還是屹立不移。在繁忙的工作之餘,犧牲假日、週末,貢獻勞力、精神、金錢,無怨無悔,數十年如一日,為的是保存「台美人」文化及價值觀。有人將之命名為「台美族」。也有人悲觀的感嘆:台美族已是「瀕臨絕種的族群」。

  基於「振興台美族及保留台美人的文化和價值觀」信念,加上許多讀者的鼓勵和催促,我就厚著臉皮將數年來刊登於「休士頓台灣鄉訊」月刊的文章選擇性的收集成冊。這些文章可分為兩大類:生活感性篇和醫藥保健篇。我儘量以詼諧易懂的筆調來表達我要說的事情。總希望在讀者緊張、鬱卒、苦悶的生活中注入少許輕鬆調劑,增添生活的動力。尤其在醫藥保健篇中,儘量以幽默來減輕讀者對病痛的「愁雲慘霧」的心情負擔。我絕非對生命疾苦,生死一線的嘻笑、不敬。現代醫學鼓勵以「大笑,正面思考」來應付,面對疾病,那將是一帖十分有效的藥劑。

  時常思考「生命的意義何在?」然而年紀越大,腦筋就越「秀逗」,縱然急白了滿頭黑髮,抓掉了三千煩惱絲仍「百思不解」。唯一能馬馬虎虎給自己一個交代就是留下一些「心靈遺產」。因此,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在台美族群,及國內的鄉親朋友們心中留下些微的共鳴,共同扶持「台美族」價值,連綿相傳,代代不斷。

  蒼茫世間路,縱然「風淘浪沙」;當年華已逝,回首向來處,事事物物皆化成數不盡的思緒,絲絲扣扣典藏於記憶的最深處,直到永遠、永遠……
----鄭金蘭 於Houston

Tuesday, September 14, 2010

第七章 飛越時空50冬

場景A:1950年代,台灣,新竹,東門鄭家祖厝
  「小美!卡緊把手藏在背後,哪互青竹絲看到妳的指頭啊,彼十支指頭就會生出十個蛇頭噢,!阮挽一掛竹葉子,做田蜓,雀鳥仔,和笛仔互妳。」聽到堂哥們的喊聲,趕緊將兩手藏在背後,狼狽的倒退了數十步,霎時,那碧綠剔透的小蛇也如流星般游入更深更高的竹林間。舉著頭,雙手還藏在背後,靜靜傻傻的看著堂哥姊們敏捷的身手,嘻嘻哈哈的穿梭在竹枝、芭蕉叢、芭樂樹間;忘了將準備好的麻袋打開,滿樹肥肥圓圓綠綠的芭樂,散落一地。「唉喲!妳這憨小妹仔咧,青竹絲攏走啊離褲腳了,妳擱站直直,阮挽了一大堆芭樂,卡緊拿布袋來撿。」哇!綠的、黃綠的圓滾滾芭樂,黃白尖尖的竹筍,一大堆,這下真有得吃的了。趕緊抓一個最圓最大最青的芭樂,往嘴一塞,卡嚓!就是一大口咬在嘴裡,那青澀特殊的香甜汁,真是永生難忘。滿滿的一大袋,阿母、阿嬤、阿嬸們又有得忙了,晒芭樂乾、煮芭樂茶、剝竹筍、晒筍乾。大人、小孩都「嘴笑鼻笑」。
  太陽好大,真是晒東西的好日子。厝前大庭院,舖滿土豆殼,大小長短不一的葉子,不知名的蔬菜等等。晒乾後,土豆殼可以生火煮飯;乾葉可以來包粽子,做草笠仔;乾菜類可做鹹菜、醬瓜。大人們忙著,小蘿蔔頭們也不閒著,由堂哥帶頭,以自製的竹笛吹嘯指揮,捉迷藏,打彈珠,「摜牌仔」(真平、四郎的天霸王牌仔,只有大堂哥和二堂哥「摜倒」眾家小鬼的超群絕技才能贏得。)騎著竹竿,拿著芭蕉葉,騎馬打仗,廝殺吶喊,滿庭追逐。四郎、真平、哭鐵面、笑鐵面統統現身大戰三百回合。弱小的幼稚園兵和女娃娃兵,常常先敗陣下來;總是,好女不與男鬥,明日看我。然而,輸歸輸,心裡還是真正佩服堂哥姊們,死心塌地的跟隨在後,因為他們總有數不清的遊戲,玩法,應接不暇。梅雨季時,細雨綿綿,滴滴答答,好像永遠不停。這時,屋簷下,瓦屋內空地,還是三五成群「天塌下來不用我來頂」的小毛頭們,分別佔據所有能遮雨的空地,這裡一堆,那裡一堆,繼續雨天的遊戲。由後院雞籠撿的雞毛加上小瓦片做成的各式毽子,上上下下在半空中飛舞,其中踢毽子的高手變換各種姿勢,前踢、後踢、迴轉踢、直踢、側踢,羨煞眾家小毛頭,加緊練習希望總有一天我也會練到出神入化的「踢功」,屆時就可以再唬唬比我小的「囝仔嬰」囉!也有拿著阿伯捆綁雜貨的細麻繩,單人跳繩、雙人跳繩、載人跳繩、雙腳跳繩、單腳跳繩、一面唸歌一面跳繩;一條麻繩就可玩出千奇百怪的花招,永遠玩不厭,哪管雨要下一百年或一千年。有時丟擲由米糠或細砂石填充的小沙包,沙包數目可由4個到8個不等,就看玩的技術囉!有過吊橋、爬高山、過碰崆、飛天、鑽地;小小的沙包卻有通天的本領,跟著堂哥姊們一面玩一面學,常至日落西山,阿母叫吃飯的呼聲是「有聽當做無聽ㄟ」。
  當田中沒有任何農作物的時候,整片田地都是小孩子們的天下了。較年長的孩子清早一聲吆喝:「今阿日be來去焢窯囉!卡緊!」眾家小子瞬間擠滿了田邊,拿著鋤頭、畚箕,開始挖掘蕃薯,這挖寶的興奮刺激持續整個早晨,蕃薯堆成一大堆,夠做好幾個布袋的蕃薯干,過年可炸蕃薯,也可煮蕃薯粥。真是等不及嚐香甜的蕃薯;當場收集枯枝乾草就地生火,把用泥土架成的窯洞燒得滾燙,再放進數條蕃薯,將熱如岩漿的土窯擊倒,覆蓋在蕃薯上,一切就緒。眾人移轉陣地,射彈弓、抓蝴蝶、鬥蟋蟀,真沒有一刻閒著。日頭漸漸落山,啊哈!蕃薯攏熟透透。挖出土窯,顧不了燙手的溫度大家七手八腳的剝皮;香噴噴、甜鬆鬆的蕃薯肉大口大口的吞入腹中。這種天上人間只此處有的佳餚豈能坐視不沾,吃互溢到喉嚨為止,哪管它連環屁放不停。
  舊曆過年到,是囝仔班最高興的時候。有阿母、阿嬸們縫的新衣新鞋,看弄獅、放炮、看「迎鬧熱」,又可到城隍廟、關帝廟燒香拜拜保佑「gau大漢」。有五種牲禮吃,又有布袋戲看。站在台下,頭殼抬得高高,嘴巴張得大大個,兩眼直瞪布袋戲尫仔翻跟斗,相殺相拚,武功煞煞叫。哪是壞人打贏,氣得要抓狂,哪是英雄好漢拚倒數十個大壞蛋,拍手吶喊到喉裂手斷,舞台也被掌聲震翻。回到厝內每人爭著扮演大英雄,武功蓋世,遍走江湖,行俠仗義,出生入死,傲笑紅塵,誰希罕那絕世美女情緣牽繫,癡情盡纏。
※  ※  ※  ※  ※
場景B:2000年代,美國,德州休士頓,台灣人活動中心
  一輛輛黃色校車停泊在活動中心大門,小學學齡的小朋友整齊步下巴士,興奮又好奇,聽著老師們指揮進入大廳排排坐,不時的吱吱喳喳,交頭接耳,眼睛忙著掃描四周的擺設事物。台灣人傳統基金會屬下一群「死忠」義工,早早就由四面八方匯集活動中心,搬桌子椅子,掛上台灣地圖、世界地圖,擺出自製的毽子、紙摺藝品、干樂、小沙包、獅頭、布袋戲尫仔、竹葉盆景、筷子槍等等,將大廳四周的長桌塞得花團錦簇、鬧熱滾滾。在"E"世代成長的美國學童,甚至老師們從來沒見過這些東西,滿腦子的問號,難怪滿場的人頭鑽動,等不及問題的解答了。沒關係,節目一開始,主持人葉錦如女士耐心的帶著全體師生從休士頓出發沿著地球儀,飛越太平洋到達台灣;好遠好遠。有小孩猜測:可以由休士頓走到台灣,至少兩、三年才到。(說得也對,五、六千年前台灣的原住民也花了數百年甚至數千年遷徙到夏威夷群島,甚至美國大陸不是嗎?)接著介紹台灣的風俗文化,美麗圖片配上實質的道具,解說得有聲有色;全體學童發言踴躍,對這在地球另一端的島國充滿新奇和驚嘆的探究心,只想知道更多一點有關台灣的事物。滿足了好奇心後,還有名師呂俊雄的竹笛演奏,詳細又風趣的解說竹子的功用加上活潑輕快的台灣曲調,引出全場小朋友拍手附和節拍,氣氛棒透了。還沒完,又有戴著老花眼鏡的在下,冒充「阿里山姑娘」(當然,在舞台上是摘下眼鏡,面對觀眾是一片模糊,假想,觀眾看我也是模糊一片,所以假裝年輕貌美、健康活潑的山地少女,應該是可瞞天過海吧!)在這種「鴕鳥心態」的保護下,也就大大方方的舞它一曲「山地豐收慶」。(說真的,希望將來有年輕貌美的「阿里山姑娘」來舞一曲,否則真壞了「阿里山姑娘美如水啊!水噹噹,活跳跳」之名。)
  欣賞完舞台表演節目後,椅子收起來,好戲就要開始。小朋友們依照班級分成數個隊伍,由各班老師帶頭,輪流徜徉於各個攤位,親身體會在沒有電視、電動玩具、電腦的"Non E"世代時,台灣小孩子們的「超越電子科技」遊戲。筷子槍的橡皮筋子彈射破一個個的氣球,其威力和娛樂效果不輸給"Buzz light year"的電子雷射槍。大家圍成一圈,大人小孩一起踢"Home made"的毽子,我這上了年紀的義工真是「寶刀未老?」踢不到十下就已「皮皮喘」(踢五次,毽子落地十次,拚命撿毽子之故。)哈!最熱鬧的是「弄獅」陣,小朋友們三人弄一隻獅,配上鑼鼓,「乒乒砰砰」,鬧熱滾滾。若有鞭炮聲做伴奏,真以為在台灣過舊曆年。再看看那一桌上,五彩繽紛的色紙,只需左摺、右摺、上下翻摺就變出五彩小球、小鳥、小貓、紙鶴,小朋友們愛不釋手,緊拿著自己摺的成果帶回家做紀念品。隔壁桌上,令人垂涎的糖果,要嚐嚐嗎?那就要展手指功夫囉!用筷子夾糖果,能夾起幾個,你就可有幾個糖吃了。小朋友們真的「拚生拚死」拚看看誰夾得最多顆。(實在有夠「古意」,沒有一個人用「偷吃步」:小手一抓至少就有十個糖果下肚,哪需拚得「大粒汗,小粒汗,直直流」。)那邊又有一小隊伍,整齊排列參觀走廊的「台灣民俗文物」擺飾櫥窗:每一件文物都是從未見過的寶貝。最引起小朋友的好奇心的是農夫的雨衣「鬃簑」;小心靈內,直接出現的解答是古時候的戰士穿的戰甲。(其實這個解釋也很恰當,就當做是農夫戰士們披著戰甲和大自然搏鬥,勤奮開墾,給後代「吃勿空」吧!)ㄟ!哇塞!Look!那個Puppet真夠厲害,會脫下斗笠再戴回去,又會拔武士刀再放回刀鞘,又長得handsome風流「稍」傻,真是酷斃了!"See! I told you!"這世界沒有其它地方可以找到這麼出神入化的布袋戲尫仔,只有「台灣製」的才真是文武藝超然蓋世,只此一家別無分號。慢請!這只是其中一點點的雕蟲小技;若你們學會了河洛話,懂得欣賞近代的「霹靂布袋戲」,保證"007, James Bond"也會拜這些「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布袋戲尫仔做師父囉!
  玩得尚未盡興,但時間到了,每個小朋友很不情願的停下正在做的遊戲,校車已在門外催促,老師們也督促排列整齊的隊伍,魚貫進入校車,由大廳到校車門口,孩子們連續喊著剛學會的台語「多謝」,甚至進入校車內,還揮著雙手在車窗大喊:「多謝!Bye bye!」直到巴士開走看不到人影為止……
※  ※  ※  ※  ※
  台灣人傳統基金會與休士頓市政府的「社區發展計劃」合作,介紹推廣台灣民俗文化。休士頓內各獨立學區的學童輪流來到活動中心參觀學習,寓教於樂。至今已有將近六百個老師、學生們參觀了活動中心,也見識到這台灣島國,Formosa真諦。當與這群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小孩子們一起嬉戲歡笑,重溫幼年時的無憂無慮時代;那種微妙、細膩、懷舊、溫馨的感覺,真的是有無限的感動和震撼。每次送他們上車,直至漸駛漸遠,眼前景象也變幻成新竹祖厝的曠地和田野。兒時不再,青春不回,此時此地也只能寄情於異鄉的孩子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